万事娱乐资讯

中国阻止美国万事达公司从事人民币业务

  据英国《金融时报》报道,中国阻止万事达(MarsterCard)从事人民币的信用卡交易,在世界贸易组织(WTO)裁定中国不公平地限制外国信用卡集团之后,此举令人对中国政府全面开放该行业的意愿产生担忧。

  根据英国《金融时报》获得的一份文件,中国央行上月要求在线支付平台易票联支付(EPayLinks)停止与万事达合作发行以人民币结算的信用卡。

  中国人民银行作出这项裁决之前不到一年,WTO宣布,中国政府让万事达和Visa的中国竞争对手——中国银联(UnionPay)垄断国内的人民币交易,构成对外国电子支付提供商的歧视。

  中国当时表示,将对WTO的裁决进行研究。中国国有媒体报道,中国政府最早可能在下月公布国内信用卡市场的新规则。

  不过,业内高管表示,中国央行叫停EPayLinks发起的以人民币结算的万事达信用卡,表明中国可能继续采取强硬立场。

  中国央行规定:“任何支付机构不得与外国信用卡公司合作开展与人民币银行账户或人民币支付账户挂钩的跨境支付业务。”中国是世界上增长最快的信用卡市场之一,去年共发放了4600万张信用卡。万事达预计,到2020年中国将超过美国,成为最大的信用卡市场,届时中国预计将拥有约9亿张信用卡。

  信用卡使用的爆炸性增长,为中国银联带来了丰厚利润。中国银联是在中国央行的帮助下成立的,目前由中国80家银行以及其他国有机构控股。根据中国媒体的报道,在截至2011年的四年里,中国银联的收入增长了两倍以上,达到60亿元人民币(合9.78亿美元)。

  中国所有自动银行机和商家的交易,都必须通过中国银联的支付系统进行。Visa和万事达通常需要为其在华信用卡交易向中国银联支付一笔手续费。

  EPayLinks发行的万事达品牌信用卡是一种“虚拟卡”,该信用卡令顾客能够用人民币在线购买商品,交易将通过万事达支付系统在海外进行结算。

  一位EPayLinks的代表表示,该公司并未违反中国相关规定,因为该公司并未与万事达直接合作,而是通过其香港子公司开展业务。万事达拒绝置评。

  Visa,全球信用卡产业的“教父”,卡使用率最高的银行卡组织,进入中国近二十年,一直苦等中国银行卡市场的开放;中国银联,银行卡机构中的后起之秀,成立刚过十年,已悄然成为全球最大的发卡机构。银联与Visa,从师生关系走向合作,再由合作走向竞争,两者之间的渠道之争最终演变成为中美国家贸易争端,WTO今年7月的一纸银联垄断的裁定,加上随后中国不上诉的表态,似乎使得这场持续多年的纷争暂时告一段落。

  上个世纪90年代,中国大陆的信用卡市场几乎一片空白,国内银行还处在依照各自的标准发行银行卡的“诸侯割据”时代。而1970年成立于美国的Visa,已是全球信用卡产业的“教父”。1993年,Visa在北京设立办事处。面对国内处于“原始”状态的信用卡市场,Visa积极地帮着“拓荒”,包括帮助相关金融机构建立信用卡研究培训中心、培训银行卡系统员工等,并游说国内银行发行了一些Visa卡。

  早期中国银行业发行的Visa卡无法跨国使用,甚至连在国内跨行、跨地区使用都不行,Visa很有耐心地等待大陆银行卡市场的开放,以合作发行国际卡。然而,Visa还没有等来开放,先等来了银联。2002年3月,经央行批准,80多家国内金融机构共同发起成立了中国银行卡联合组织——中国银联,从此,国内银行的“诸侯割据”时代结束,银联成为各银行发卡必走的清算通道。而“要做中国的Visa”,则是银联在成立大会上的誓师宣言。(图中人物为中国银联董事长苏宁)

  银联刚成立时,基本处于“一穷二白”的状态,“作为一个卡组织,其规则、概念、过程,几乎每一个环节都需要懂行的人来教授。”而Visa此时已在中国大陆耕耘了近10年,当仁不让做起了银联的老师,先后为银联系统提供了几十种不同的培训。

  2002年6月,银联宣布加入Visa成为其会员,这意味着银联的商户有资格接受持卡人使用Visa卡进行消费。师生成为了合作伙伴,印有双方标识的双币信用卡就是明证。此后,Visa借助双币卡实现对中国市场的渗透,银联则借助Visa的品牌知名度和完善的标准体系来为自己走出去铺路。怀揣着“中国梦”的Visa和怀揣着“Visa梦”的银联,都觉得找到了通往梦想的捷径。(图中上为2002年10月起担任Visa为亚太区执行副总裁的张楷淳,下图为中国银联董事长苏宁。)

  2007年上半年,银联发卡量进入爆发性增长阶段,交易量持续激增。截至2009年底,银联境外发卡总量为700万张,境内发卡量则超过20亿张。与此同时,银联的海外扩张也迅猛加速。2009年底银联境外受理商户、POS和ATM累计分别达到55.7万户、69.8万台和71.9万台。

  与银联的突飞猛进相比,Visa对大陆市场的渗透显得进展较慢。Visa至今既不能发人民币卡,不能从发卡银行处收取人民币卡的品牌使用费,也无法搭建人民币清算网络以收取交易费。“目前的收入就是境外的Visa卡在中国消费,和境内的双币卡在海外消费时所产生的费用。”Visa大中华区总经理张楷淳表示。

  2003年下半年,银联提出希望借助Visa或万事达的全球网络,让8亿张人民币借记卡走出国门,Visa和万事达均以不符合国际标准和当初协议为由拒绝。此后,银联意识到,如果不发展自己的品牌和标准,就注定只能成为区域化支付清算组织。2004年,银联开始了国际化的艰难跋涉。

  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银联与Visa的矛盾升级。由于Visa是奥运会唯一支付服务赞助商,银联卡被拒于奥运现场门外,而Visa单标识奥运卡同样在银联渠道遭遇“说不”,由于不能经银联渠道而只能经Visa渠道支付结算,商户被迫提高扣率,需多交15%~20%的手续费。

  久而久之,包括Visa在内的国际卡组织开始表示出了对中国信用卡市场“不开放”的不满。2010年3月,Visa公司、美国运通公司和万事达卡公司要求美国贸易官员采取行动,迫使中国开放信用卡市场,并声称会就信用卡准入问题向世界贸易组织投诉,此事导致双方矛盾进一步尖锐化。

  2012年6月初,Visa向其全球会员银行发函,要求从8月1日起,凡在中国大陆境外受理带Visa标志的、“4”开头BIN号的双币种信用卡时,不论刷卡消费还是ATM取现,都不得走银联的清算通道。否则Visa将重罚收单银行,第一次将罚款5万美元。如果再犯,每月将罚款2.5万美元。

  此后,各大国际发卡组织纷纷指责中国银联垄断,而这场银行卡的“渠道之争”也很快演变成了国家之间的贸易争端。2010年的9月,美国提起了世贸组织争端机制下的磋商请求,指控中国银联是中国国内唯一的电子支付卡提供商,其他公司无法进入,中方违反了在加入WTO时在《服务贸易总协定》中的有关规定。

  2011年3月,双方磋商失败后,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又正式提请WTO启动争端解决机制;同年7月4日,由世贸组织总干事拉米指定的专家组正式开始审理此案。

  2012年7月16日,WTO争端解决小组委员会发布裁决决定:中国指定国有的中国银联为特定交易结算服务的垄断供应商的做法对外资银行卡供应商已经构成歧视,中国要求所有国内发行的支付卡使用中国银联网络并附带其标志,以及强迫所有中国境内的服务终端使用中国银联网络的做法违反了WTO规则。

  2012年8月,商务部官员表示,中国已决定不向世贸组织提出上诉。中国银联有关负责人称遵从商务部的决定。根据WTO规则,如果一方放弃申诉就意味着接受裁决,也意味中国有义务将电子支付服务市场逐步对外开放,银联以外的其他卡组织将被允许在中国境内发行人民币支付卡,意味着Visa、MasterCard等也可以介入人民币计价的银行卡清算和结算市场,至此,Visa与银联的十年渠道之争告一段落。

  根据零售银行研究所RBR近日发布的一项报告显示,尽管VISA的使用率、交易金额以及在国外市场的占有率仍远超银联,但2010年中国银联的银行卡发卡量达23.36亿张,占全球发卡量的29.2%,已经超过VISA(28.6%)和Mastercard(20%)的市场份额,成为全球最大的发卡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