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事娱乐资讯

百事三发声明消费者并不买账!大兴分厂又增3例确诊病例

  百事公司北京分厂11人确诊新冠,近500人隔离。6月15日首例确诊,6月21日才发布声明,6月22日又出现3例新增确诊病例。百事可乐还能喝吗?乐事薯片还能吃吗?为什么一周后才公布信息?近日百事食品因一场疫情通报,卷入风口浪尖,一度引发消费者恐慌。

  6月21日下午,北京市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第128场新闻发布会通报,截至6月20日24时,大兴区孙村乡磁魏路1号某食品公司共发现8例确诊病例。经确认,该厂为百事食品的北京分厂。

  百事旗下北京分厂出现8例新冠肺炎病例,消息不胫而走,一石激起千层浪,引发广大消费者恐慌。

  先是,百事公司大中华区集团事务部企宣总监樊志敏,在发布会上通报了北京分厂出现疫情后采取的相关措施,强调出现确诊病例后,百事公司第一时间启动应急预案,采取停产停业、产品封存、环境消杀、人员隔离等措施。“6月15日首例病例确诊,当日早8点立即停止生产,做全场消杀,封闭所有库存,禁止外运。”

  接着,6月21日18时42分,百事中国发布微博称,全国各百事各罐装厂迄今为止并未发现任何新冠肺炎确诊病例,未曾停产停业,百事全系列饮料产品一直依法正常供应。北京市新冠发布会通报发生疫情个案的工厂只是位于北京大兴区磁魏路1号的百事食品一个分厂,其从未生产任何饮料产品。

  继而,6月21日20时19分,乐事官方微博再发声明,强调乐事薯片产品安全,表示位于北京磁魏路的这家工厂“只生产小批量的乐事无限罐装薯片”,“冠状病毒在物体表面的存活率极低,从历经了数日运输的产品或包装上感染该病毒的风险极低。冠状病毒通常只通过呼吸或接触的方式进行传播。我司产品加工过程均经过高温热处理工序,结合严格的GMP管理体系和实践,病毒在整个产品供应链过程存活的可能性为零。”

  百事三发声明,却对消费者关心的重要细节问题通报不及时,或避而不谈,只强调出事薯片已停产,可乐无恙,薯片传播病毒可能性为零,更像是急着撇清关系的“否认三连”。因此,很多消费者并不买账。

  首先,从6月15日首例病例确诊,到21日才公布,为什么中间整整时隔一周?

  不少消费者表示,百事和乐事迟迟未能向社会通报疫情,显得太不负责任,严重打击了消费者对品牌的好感和信任度。很多消费者在618期间购买了乐事罐装薯片,买来却发现是15日之后生产的,“如果乐事在6月15日首例病情出现时就及时向社会通报,后面就不会买了,也不会给消费者造成损失了”,“一包薯片不值一提,但是这不负责任的态度,也真是迷惑”,乐事官方微博评论区,不乏因被蒙蔽而表达不满的留言。

  其次,对于消费者急需了解的相关详情,例如,员工为何会受新发地疫情影响而被感染,感染的工作人员负责哪些生产环节,如何区分购买的乐事薯片是否为疫情工厂生产……百事方面在发布会和回应中,都未能给予详细说明。

  乐事在21日晚的声明中,称发现疫情的工厂(磁魏路1号)“只生产小批量的乐事无限罐装薯片”。随即很多消费者在微博评论中反映所买袋装乐事薯片的生产地址也是磁魏路,深感受到欺骗,这类评论的点赞量不在少数,可见很多消费者有此疑虑。对此,百事公司没有给予回复,反倒是一些网友站出来答疑解惑,表示乐事薯片在北京大兴有两个工厂,一个在孙村乡磁魏路(代码BJ),另一个在青云店镇联华路(代码QY),两个工厂独立生产却同属一个分公司(磁魏路),所以无论是代码BJ还是QY,都会显示是磁魏路生产,而此次发现疫情的BJ工厂只生产罐装,“QY”代码的袋装产品不用担心。

  然而事实究竟如何,消费者如何辨别所购乐事薯片是否为疫情工厂生产,都需要百事中国给以一个正面回应,才能消除消费者的恐慌和顾虑。

  另外,对于乐事声明中强调的“病毒在整个产品供应链过程存活的可能性为零”的说法,也有不少消费者表示怀疑。虽然风险极小,但并非不存在,“可能性为零”的表示,过于绝对。“不止有一例(病例)疑似因为接触楼梯扶手感染上的”,还有网友表示“存活的可能性不是百事公司自己说,而是(应该)由权威的第三方来审查通过后发表结论”。

  在疫情防控的特殊时期,食品安全问题格外敏感,尤其近期以来,美国、英国和部分欧盟国家的食品加工厂接连爆发聚集性疫情,消费者产生恐慌情绪在所难免。因此,消费者的每一个小小顾虑和担忧,都应该被谨慎对待。

  为了缓解消费者的恐慌情绪,尊重消费者的知情权,涉及疫情的企业有必要披露疫情相关详情,包括确诊员工的感染路径、工作岗位、是否有机会接触到食品及其包装,以及相关产品的详细信息等。

  食品产业分析师朱丹蓬分析:“百事旗下工厂6月15日出现首例确诊病例,但直到6月21日才公布确诊病例。对于消费者而言,从情感方面难以接受。食品安全重中之重,为何不在第一时间通报确诊病例?这是让外界思考的一大问题。百事目前的做法,没有在第一时间向公众公布相关情况的做法值得商榷。任何食品饮料企业出现问题,均应该把安全和消费者的知情权放在第一位。”返回搜狐,查看更多